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2023年第一季度科研工作盘点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4-13浏览次数:169

上下求索,终铸厚德博学之魂;海纳百川,永担经济匡时之任。一直以来,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的宗旨和探索真理的理念,立足学院办学特色,着眼新时代要求,扎实推进和拓展法学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工作。2023年第一季度,法学院在校内外多项科研学术工作中取得丰硕成果。学院教师紧跟学科动态,探索学术前沿,积极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研究,并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学术活动,提升全体师生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一季度我院教师及博士研究生共计在中外文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12篇,论文涉及学科广、科研水平高,进一步扩大我院的学术影响力。其中,潘晓博士在SSCI二区杂志《Voluntas》(2023.1)发表关于慈善法主题的论文,法学院教师宋晓燕教授、李宇副教授、樊健副教授、刘洋副教授、亢晶晶博士、马强伟博士及博士研究生汪绪文,分别在法学核心期刊《法学》《环球法律评》《东方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7篇论文,涵盖国际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等多个学科。王树义教授主编出版《环境法学基础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罗山鸿副教授出版专著《大数据时代何以可能:西方数学与西方理性的阐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图片图片

一季度我院教师共计1项国家级和3项省部级课题结项,2项省部级课题立项。获得结项的国家级课题是朱晓喆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化营商环境视野下的新型担保司法裁判研究”,省部级课题分别是樊健副教授的“我国证券市场信息型操纵民事责任研究”、于洋博士的“大学学术权力合法运行机制研究”、王宇欢博士的“非营利性民办教育‘关联交易’的规制与自治研究”。另外,王宇欢博士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关联交易的发现与预防机制研究”以及秦策教授的“中华优秀法律文化融入中国特色司法过程研究”顺利立项。

一季度,我院接受委托的横向研究课题取得丰硕成果。袁波博士接受某部委的委托,开展反垄断法相关课题的研究;沈小军副教授接受上海保险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的委托研究课题“保单二级市场交易”;朱晓喆教授接受恒宝股份有限公司的委托研究课题“数字人民币的金融监管和法治保障研究”。上述课题负责人正在有序开展研究工作。

与此同时,法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育人目标,坚持学术为本,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及学术会议,为法学院全体师生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助力学院人才培养。一季度法学院共邀请到国内外专家进行了7场学术讲座。清华大学的朱慈蕴教授、德国弗莱堡大学的Jan Lieder教授和同济大学的倪受彬教授先后在“ESG责任投资与法治发展国际论坛”进行专题讲座。中央财经大学的朱晓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赵秀举副教授,以及我院沈小军副教授和田佳敏博士亦进行民商法、民事诉讼法、等相关主题讲座。

为了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和扩大社会合作,一季度我院承办以及与上海市法学会金融法研究会、上海市律协、北京天同(上海)律师事务所、北京中凯(上海)律师事务所、上海市段和段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共同举办“上海市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2023年年会暨信息时代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趋势、挑战和应对学术研讨会”“RCEP与国际贸易——走进上海财大”“金融司法论坛第八期——金融商事仲裁的司法审查与程序衔接”“第三届金融法案例研究论坛——金融审判新规法律适用与案例评析”“金融法治大讲坛——公司法修订中的金融问题”等5场高层次学术会议,展现了院内外学者和专家的学术风采,促进了法学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沟通交流,提升了法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总之,2023年第一季度法学院的科研工作有序展开。接下来,学院将继续加强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整合拓展学术资源,突出科研育人,努力服务社会,推进法学院学术水平高质量发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供稿人 | 汪鸣飞、沈小军

供图人 | 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