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即使平凡的人,所做的事也可能产生巨大影响“十四五期间的法治建设”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4-18浏览次数:572

2021年4月16日晚18时,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席教授沈国明在法学院116室为大家带来主题为“十四五期间的法治建设”的讲座。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郑少华教授担任主持人,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宋晓燕教授出席讲座。116教室座无虚席,法学院曾坚、陈芳、王宇欢等老师与同学们一起聆听的本次讲座。



沈国明教授首先就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地位这一话题进行了专业诠释,认为通过五年期的中长期规划指引国家未来的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我国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发展的密码蕴含其中。“十四五规划之重要程度不言自明,财大的教师和学生如果结合各自的专业好好研读,能够发现值得自己花力气研究的题目,那就是读懂了,读出水平了。”沈教授一席话将会场气氛拉至高点。沈教授鼓励大家,不要轻视自己的作用,不要小看一项小成果对社会的作用。他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说明,我们平凡人不伟大,但是,也有可能做出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情。所以,要以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的精神,认真做好手头的事。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沈国明教授围绕学术研究当下存在的问题、学术发展路径、研究题目设置等方面展开。沈教授以学术研究中的创新能力为切入点,谈了上海学术界的几个显著特点:应用型研究能力很强,无论是提出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进行自贸区运作的试验,还是进行“营改增”的研究,最终导致这项政策落地推广,都体现了上海学术研究的特点和长处。另外,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和广泛的国际联系,也是上海学术界出成果、出人才的重要条件。关于研究课题的设置,沈国明教授指出,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阶段,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同时,我国已经融入国际经济,处在一个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环境中。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都学着别人说,跟着别人说,现在,我们的研究要侧重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要让世界听得懂,这对于改变“西强我弱”的状况很重要。我们应当立足于这些考虑来设置课题,减少低水平重复,减少追随性、阐释性的研究,使我们在国际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沈教授也谈了基于这样的思考,如何用学术语言对我国抗疫成功经验的总结的问题。

在学术研究中,如何围绕十四五规划去发现问题并设置研究题目贯穿了本次讲座始终。沈教授对此提出两个关键方法,一是研读文献,二是接触并了解实际。首先,研读文献是设置选题的基础,研读文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术前沿,避免低水平重复,了解“大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发对中国同类问题的思考。其次,接触并了解实际主要在于了解并提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症结所在,然后根据法学原理,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强调创新要有基础,所言应当有据,方案力求可行。



讲座第二部分,沈教授通过一个个典型事例回顾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取得的成就并特别分析了其间法学的贡献,由此,谈到法学界认真研读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性,通过对十四五规划对法治的要求,并就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六方面主要目标中蕴含的法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短短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沈国明教授以学者的专业严谨的视角、丰富的立法经验以及长期以来对中国问题的深度思考,对十四五规划娓娓道来,凭借深厚的学术底蕴,以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和大量生动具体的实例谈了一些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路径,见解独到,令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受益匪浅。讲座的最后,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郑少华教授作了精彩的总结陈述,还特别向同学们介绍了沈国明教授丰富的实务经验和对上海法治、法学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在老师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和意犹未尽的回味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摄影 | 付玥洁

撰稿人 | 张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