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特藏文献进院系:法学院活动月系列讲座第三讲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10-11浏览次数:53

20231010日下午2点,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特藏文献进院系面向法学院的系列讲座第三讲利篇《书里书外 甲库善本》在英贤图书馆珍藏阅览室顺利举行。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中国索引学会理事、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特藏部馆员李文涛老师担任主讲人,法学院吕铁贞老师带领法律史专业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李老师从历年“文献推介”与“书里书外”系列讲座开展的基本状况开始入题,阐明了书里是文字,是考据,是事实,是证据;书外是理想,是情怀,是思想,是关怀。“书里书外”系列讲座就是沟通读者和文献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试图带领更多的人走近文献、服务学术。本次讲座主要围绕国家图书馆源流脉络、甲库善本的流转迁运和善本丛书的影印出版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李老师向现场师生展示了国家图书馆及其前身晚清学部图书馆不同时代的藏书印章,沟通古今,并由此点题。继而从国图馆舍变迁由什刹海广化寺到国子监南学旧址,从居仁堂的国立京师图书馆再到文津街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从宋辑熙殿、元翰林国史院、明文渊阁遗书、清内阁大库及昭仁殿、翰林院秘阁及各殿宫廷善本传承到徐乃昌积学斋、姚觐元咫进斋、长沙叶氏观古堂等私家藏书,李老师综合应用人物照片、地图定位、情景还原、文献佐证等方法,用一张张珍贵的史海遗珍作为串联为现场同学梳理了国家图书馆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并从浩瀚史海中钩沉出绝少人知的北平图书馆与辛丑条约、庚子赔款的密切关联。正是因为有了张之洞、缪荃孙、蔡元培、梁启超、鲁迅等国宝大师、文化昆仑的扶助护持,才有了日益成长壮大的国家善本库。

书逢乱世多离散,幸有干城护金匮。在梳理了北平图书馆概况之后,李老师重点讲述了狼烟四起、硝烟弥漫的时代,国宝善本辗转迁移、跨洋存美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让在场受众有如身临其境之感。抗战期间随着形势不断恶化,为确保维系国家和民族命脉的古籍善本的绝对安全,国立北平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等文化机构所藏珍贵文物被迫南移。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首迁平津、次移宁沪、租界转运,最后成功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夜将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分批转运至美国,寄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并安排专人负责拍摄制成缩微胶片。抗战胜利后,这批善本又被转运寄存台湾。胡适、袁同礼、钱存训、王重民等一系列大师学者的人生都由此与国家图书馆和甲库善本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也更加佐证了典籍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始终不离。



 李老师指出,在甲库善本辗转流徙、不断迁移的背后,是袁同礼、钱存训等护书人积年累月的殚精竭虑。正是前辈先贤不遗余力地拱卫国宝,恪尽职守地守护传承、精研笃行,才使百年之后的今人能够有幸触碰这些国之重器、千年文明。这也充分展示了传统图书馆人在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和中华传统文明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讲座最后,李老师向在场师生介绍了国图出版社根据胶片还原出版的《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影印出版的甲库善本不仅是中华典籍文化聚散流变、悲欢离合的缩影,也为当代学术研究提供无与伦比、不可替代的文献支撑。这是继《中华再造善本》及其“续编”之后,古籍出版领域的又一重大成果,它和“再造善本”珠联璧合、互为补充,成为古籍再生性保护的经典范例。

 至此,特藏文献进院系:法学院活动月系列讲座第三讲活动圆满落幕。该系列讲座第四讲贞篇《书里书外 大唐玄机》将在20231017日继续开展,讲述有唐一代才女鱼玄机的非凡人生和一部承载才女诗作、流传千载、名人递藏的国宝善本背后的传奇故事,敬请期待!


 供稿:顾婕

 供图:张心怡、程红梅

 审阅:吕铁贞